據說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,這天很多名人投了江,被岸邊百姓紀念。譬如伍子胥投錢塘江,曹娥救父投曹娥江,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水,很多周邊百姓為了紀念他們,紛紛在五月初五投江日包粽子。當然,大部分人公認的是為了紀念屈原。
端午節吃粽子,這是端午最傳統的習俗。作為傳統的端午節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,傳承中演變出南北風味和葷素之分,味道也有甜咸之別。
古人在端午節這天是怎么說的呢?我們從文獻和詩詞中尋找些蛛絲馬跡。時間最為古老的敦煌壁畫,經過敦煌研究院的解讀,其中有很多涉及古代敦煌端午節的民俗壁畫和文獻記載。其中記錄了很多端午節的活動,包括團粽相迎、獻物致禮、賜扇、送扇、配掛咒符和香包絲帶、登鳴沙山等等,我們可以看出似乎有祭祀和僻邪的成分,但更多的是以娛樂為主。
唐玄宗《端午三殿宴群臣》詩的序中說道,在端午節"嘆節氣之循環,美君臣之相樂",就表述了端午節這天朝堂之上歡愉的氣氛。還有北宋詩人晏殊的端午詩:"雕盤分楚粽,重重團扇畫秦娥;宮闈百福逢嘉序,萬戶千門喜氣多。"唐代張敖《新集吉兇書儀》中有《端午相迎書》:"喜逢嘉節,端午良辰,獻續同歡,傳自荊楚。但慚羈泊,何可申懷,空備團粽,幸請光臨。"都突出了端午節"喜"、"樂"的愉快情緒。